2023年10月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首次明确提出金融“五篇大文章”中承配资,其中普惠金融赫然在列。而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对金融“五篇大文章”做了系列政策再部署,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
2025年6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布了《银行业保险业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代表着做好“普惠金融大文章”的工作已从原则到细则,从方向到路径,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进程进一步加速。
为总结国内普惠金融实践典型模式和创新趋势,南方都市报社、湾财社携手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共同启动“中国普惠金融行”专题系列报道。拟通过采访金融监管部门,对话金融机构、专家学者等,呈现鲜活生动的普惠金融服务案例、模式,探索数字时代普惠金融创新路径。
政策:
从原则到细则,从方向到路径
从支持小微企业主扛过资金难关,到赋能“小蔬菜”做成“大产业”,再到普惠保险兜底大病医疗,近年来普惠金融成为了推动实体经济增长、增进社会公平的关键力量。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发展普惠金融,普惠金融被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国务院2015年印发的《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将普惠金融定义为“立足机会平等要求和商业可持续原则,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并进一步指出“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是当前我国普惠金融重点服务对象”。
进入提质阶段,2023年10月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首次明确提出金融“五篇大文章”,其中普惠金融赫然在列。此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对金融“五篇大文章”作了系列政策再部署,国务院先后印发《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关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任务经由“一行一局一会”传导至各类型金融机构。
2025年6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布了《银行业保险业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下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明确,未来五年,基本建成高质量综合普惠金融体系,普惠金融促进共同富裕迈上新台阶。《实施方案》的推出,代表着做好“普惠金融大文章”的工作已从原则到细则,从方向到路径,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进程得到了进一步的加速。
在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当前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已经取得长足进步,金融服务覆盖率、可得性、满意度明显提高。《意见》指出,我国基本已实现乡乡有机构、村村有服务、家家有账户,移动支付、数字信贷等业务迅速发展,小微企业、“三农”等领域金融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信贷:
增量扩面降价中承配资,破解弱势群体信贷难题
在支持弱势群体信贷需求方面,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设立了支农支小再贷款,并持续加力。2025年5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3000亿元,增加后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的支农支小再贷款总额度达到3万亿元,进一步支持商业银行扩大对涉农、小微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的贷款投放。
2025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信贷市场司司长彭立峰在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上透露,最近人民银行又下调了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目前一年期利率只有1.5%,已经是相当低的水平。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25年一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2025年一季度末,人民币普惠小微贷款余额34.81万亿元,同比增长12.2%,较全部贷款增速高4.8个百分点。单户授信小于500万元的农户经营性贷款余额9.98万亿元,一季度增加4098亿元。助学贷款余额2731亿元,同比增长28.3%。
彭立峰强调,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是当前中国普惠金融的重点服务对象。“人民银行引导金融机构开展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建立敢贷愿贷能贷会贷机制,通过在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尽职免责、绩效考核方面作出一些改革,使得金融机构在支持小微企业信贷方面能有一些差异化的安排,同时,鼓励金融机构合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手段,提升精准获客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彭立峰介绍。
此外,多部门协同发力普惠金融。2024年10月,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建立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据金融监管总局透露,截至2025年4月末,各地已经累计走访超过7000万户小微经营主体,其中近900万户纳入“推荐清单”,银行对“推荐清单”经营主体新增授信超18万亿元,新发放贷款近14万亿元,平均贷款利率3.65%,其中近1/3是信用贷款。
保险:
质优价廉广覆盖,织密风险保障网
当普惠信贷解决发展动力问题,普惠保险则筑牢了民生风险防线。当前普惠保险在减轻医疗负担、服务特殊群体、支持乡村振兴等领域持续取得突破性进展。
在健康保障领域,普惠健康保险扩面提质效果明显。例如,多地推出的“惠民保”保费价格在每年200元上下。据各官方公众号介绍,广州市“穗岁康”项目自2020年12月启动以来,累计参保人数超过1828万人次,截至2025年5月底,累计赔付79.9万人次,赔付金额23.4亿元;珠海“大爱无疆”项目自2019年启动以来,累计投保590万人次,赔付金额累计超过7.74亿元;江门市推出的“邑康保”项目累计服务超过320万人次,累计赔付超10万人次,赔付金额超2.5亿元。
针对特定群体,普惠保障升级体现关怀温度。例如,人社部网站7月9日发布消息,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九部门日前联合印发《关于扩大新就业形态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的通知》,自7月1日新就业形态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扩围工作正式启动。此前,已有多个城市启动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首批试点,外卖小哥、网约车司机能以百元保费获得百万元级意外保障。
“新市民”能买低价保险,避免工伤没保障,个人养老金选择也多了。2024年12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五部门发布《关于全面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的通知》中承配资,自2024年12月15日起个人养老金制度从36个先行试点城市(地区)推开至全国,自愿参与个人多了一个养老金来源、作为基本养老保险的补充。
此外,涉农保险正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财政部数据显示,2024年,中央财政拨付农业保险保费补贴547亿元,支持我国农业保险保费规模达1521亿元,同比增长6%,为1.47亿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超5万亿元。目前我国农业保险已覆盖小麦、水稻、玉米、棉花、大豆、油料作物等大宗农产品及数百种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构建了“中央保大宗,地方保特色”的农险体系。
《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丰富普惠保险产品供给。推动农业保险持续“扩面、增品、提标”,开发推广适应小微企业需求的财产保险、责任保险、出口信用保险等产品,推动保险公司加大对农民健康保险、养老保险、意外伤害保险、人寿保险等人身保险产品供给,为“三农”、小微企业、特定群体等提供质优价廉的保险产品。
资本市场:
多层次多工具,企业融资与居民财富“双向奔赴”
提及普惠金融,很多人脑海中浮现的还是以“存、取、贷、汇、支付”等传统金融业务为主,资本市场很少被提及。事实上,资本市场正成为普惠金融的新引擎。
2025年2月,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资本市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实施意见》,提出着力增强资本市场的普惠性,提升资本市场服务普惠金融效能,促进小微企业、涉农企业、科技创新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拓宽融资渠道,探索以养老设施等作为基础资产发行资产支持证券和REITs。
“2024年末,全国35家区域性股权市场共计服务企业约18万家,绝大多数为小微企业。2025年,北交所、新三板普惠金融试点有序开展,支持专精特新等中小企业挂牌上市。”中证金融研究院院长毛寒松在2025年4月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CAFI)联合南方基金举办的资本市场支持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专家研讨会上介绍。
毛寒松进一步补充,债券市场上具有普惠属性的融资工具持续创新,扶贫债、乡村振兴公司债、专项债、债务融资工具等产品,通过市场化手段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在保障农户增收方面,“保险+期货”成效显著,已为21个农业品种保收。
普惠金融的“普”不仅惠及融资端,投资端的需求也越来越丰富多元。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普惠金融已经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普惠金融需求已不再仅满足于信贷,已向信贷、保险、理财等综合普惠金融需求延伸。我国当前拥有超7亿基民,超1亿理财个人投资者,广泛的客户覆盖和较低的准入门槛决定了公募基金、理财产品天然具有“普惠性”,是普通大众实现财富保值增值的重要工具。
《意见》明确提出,丰富基金产品类型,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资产管理需求特别是权益投资需求。构建类别齐全、策略丰富、层次清晰的理财产品和服务体系,拓宽居民财产性收入渠道。
2025年以来,无论是《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出台,还是存款利率进入“1”时代,均深刻影响着基金业、理财业发展方向,行业机构又将在服务实体经济、助力共同富裕的征程中如何答题?
挑战与未来:
中国普惠金融“行”出发
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发展普惠金融”,十余年来,普惠金融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无论是科技金融公司的鲇鱼效应,还是大中型商业银行和大型保险公司发挥主力军作用、广大城商行和农商行深耕本土,资本市场融通投融两端,普惠金融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多层次普惠金融供给格局逐步确立。
另一方面,当前我国普惠金融发展依旧面临一些不可忽略的问题。“不可否认普惠金融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不是中国才面对的。”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李东荣在工业和信息化部举行的2025年全国中小企业服务月第七届数字普惠金融大会上坦言。
李东荣举例说,在社会发展的不断阶段,农户、老年人、失业人员、残疾人、下岗人员等会有不同的表现,当前向这些人群提供可负担的大众金融、数字金融产品和服务还不够;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严重,收入偏低,且有的人由于长期劳作身体健康受到影响,一些人患有各种慢性疾病,遇到重大疾病有可能会因病返贫,而针对农村人的普惠型医疗保险偏少;再比如,针对新出现的快递骑手,网约车司机,陪诊员等新型职业人群的多层次,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和保险保障需求的产品还不足等。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叶银丹同样指出我国普惠金融服务体系仍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金融机构定位模糊、金融产品创新不足等挑战。她认为,经济发达地区普惠金融服务较为饱和,而偏远农村、乡镇等经济欠发达地区普惠金融服务覆盖力度不足;大中小银行对优质小微客户存在重复授信和“掐尖”现象,普惠金融产品种类、服务同质化问题严重,特色化水平较低。
除了信贷、保险,资本市场做好普惠金融也面临一些挑战。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院长贝多广称:“要关注可得性问题。本来资本市场理财就存在较大风险,那么如何解决合格投资者的问题?此外,可持续性问题也值得关注。”他表示,资本市场都是讲利润回报率的,而普惠金融不能收很高的费用,那么如何实现商业上可持续?与此同时,也需要思考现行监管政策下风险、收益如何实现平衡。
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需从基层、机构、区域等实践工作中汲取经验,通过挖掘典型案例,推广特色经验做法,在互鉴互促、互学互比中进一步激发工作精气神。即日起,南方都市报、湾财社社携手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正式启动“中国普惠金融行”专题系列报道,本专题也是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举办的普惠金融活动的公共新闻策划栏目。
栏目拟通过采访金融监管部门,对话金融机构、专家学者等,呈现鲜活生动的普惠金融服务案例,总结金融支持中小微企业、“三农”和新市民等重点群体的可行模式,探索数字时代普惠金融创新路径。
统筹:任先博
执行统筹:刘兰兰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黄顺威中承配资
翻翻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